• <input id="giacg"><del id="giacg"></del></input>
      <noscript id="giacg"></noscript>
    • 首頁 => 德育天地 => 正文
      漢族是如何融入少數(shù)民族中的
      發(fā)表時間:2014-3-6 10:05:40 來源:四川省宜賓市南溪一中 編輯:南溪一中
      點擊/評論:23550/0

      歷史上的民族融合,以少數(shù)民族融入漢族為主,但也有一部分漢族因多種原因融入少數(shù)民族之中。一般而言,漢族因各種原因到民族地區(qū)后,客觀環(huán)境的變化迫使他們不得不適應少數(shù)民族的生活環(huán)境,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語言和生活習俗而采用當?shù)孛褡宓恼Z言和文化,否則他們將難以生存。漢族融入少數(shù)民族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:

        漢族奴隸融入游牧民族

        清代之前,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經(jīng)常發(fā)生戰(zhàn)爭和沖突,游牧民族常侵入中原,擄掠大批漢族人和財產,許多漢族人被少數(shù)民族擄掠去成為奴隸,這些奴隸大多被迫融合到少數(shù)民族中。如匈奴、西羌、突厥等族的奴隸,大多是通過戰(zhàn)爭擄掠的漢族人。有觀點認為,“匈奴有奴隸約30萬,約占匈奴人口的七分之一或五分之一”,還有人估計“匈奴有奴隸50多萬,占匈奴人口的三分之一”,這些奴隸主要是漢族人,也有西胡、丁零等族。永初四年(公元110年),南匈奴還曾一次“還所鈔漢民男女及羌所掠轉買入匈奴中者合萬余人” 。

        上世紀50年代以前,四川涼山彝族仍實行奴隸制,屬于奴隸階級的阿加和呷西約占涼山總戶數(shù)的33%。其中,屬于家奴的呷西約占當?shù)乜側丝诘?0%,家奴的重要來源是通過戰(zhàn)爭擄掠的漢族士兵或鄰近的漢族居民。據(jù)上世紀50年代的調查顯示,涼山彝族奴隸主的家奴中45%是漢族人,這些奴隸生活習俗已完全彝族化。

        難民和移民融入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

        在中國數(shù)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因戰(zhàn)亂和災荒移居周邊民族地區(qū)的漢族,既有把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融入漢族的現(xiàn)象,也有被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融合的現(xiàn)象。

        在北方地區(qū),歷代漢族移入北方民族地區(qū)的事例不少,如秦漢時期,中原就有很多漢族逃亡到匈奴游牧區(qū)去。西漢時,侯應曾列舉10條理由反對罷邊塞、毀長城,其中的第7條是:“邊人奴婢愁苦,欲亡者多,……時有亡出塞者?!笨梢姰敃r有漢族自愿逃亡到匈奴游牧區(qū)。東漢末年,僅逃亡到烏桓地區(qū)的漢族就有10萬多戶。西晉滅亡后,中原動蕩,漢族逃亡到遼西、河西、西域和南方的也很多?!稌x書?慕容魔傳》中記載:“時二京傾覆,幽冀淪陷,?刑政修明,虛懷引納,流亡士庶眾多襁負歸之。?乃立郡以統(tǒng)流人,冀州人為冀陽郡,豫州人為周郡,青州人營丘郡,并州人為唐國郡。”流人之多可以想見。隋朝末年,戰(zhàn)亂不息,“中國人(漢人)歸之(指突厥)者無數(shù)”。五代時期,也有不少漢族人移居契丹地區(qū),史稱:“劉守光暴虐,幽、涿之人多亡入契丹?!⒈C率漢人耕種?!瓭h人安之,不復思歸?!狈泊朔N種均說明,歷朝歷代都有大量漢族民眾融合于少數(shù)民族之中。清代滿族也一樣,漢軍八旗幾乎全部融入滿族。一位外國學者的研究表明,在河北和遼寧的滿族人口當中,有10%是八旗滿洲的后裔,其余的90%為八旗漢軍的后裔。

        南方民族地區(qū)也一樣,自秦漢以來,就有大批漢族進入“蠻族”區(qū)、西南夷及嶺南地區(qū)。其后,漢晉時期均曾派漢族進入云南,明朝以前遷入云南的漢族大都融合于當?shù)馗髅褡?,如遷居于大理洱海地區(qū)的漢族就成為白族中的一個重要部分。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,漢族為了逃避戰(zhàn)亂和苛重的稅役,或遷往河西隴右,或遷往南方的蠻、俚、僚等族聚居區(qū),因而南方地區(qū)漢族的“夷化”現(xiàn)象日漸普遍。如南北朝時的桓誕,是今天的安徽懷遠人,因其父被殺,他逃到了大陽蠻中,并以多智謀成為群蠻首領,后歸依北魏孝文帝,受封為襄陽王。

        守邊屯墾的士兵及平民融入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

        自西漢以來,多數(shù)王朝都派遣大量漢族士兵到西域守邊和屯田,這些人多融入到維吾爾和其他民族中。西漢宣帝時,派士卒攜家屬往車師前部屯田,且耕且守。元帝時,在其地建筑軍事壁壘,“地勢高敞,人庶昌盛”,稱為高昌壁,又稱高昌壘。同時,設戊己校尉,治于高昌,主管屯田和軍事。公元499年在吐魯番盆地及鄰近地區(qū)建立的麴氏高昌國,原是漢晉以來遷入高昌的漢族人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性政權。正如《魏書?高昌傳》所記:其民為“漢魏遺黎”,其文字“亦同華夏,兼用胡書”,但日常交往,“皆是胡語”。其服飾“丈夫以胡法,婦人裙襦,頭上作髻”,其風俗政令與“華夏略同?!小睹姟贰ⅰ墩撜Z》、《孝經(jīng)》,……雖習誦之,而皆為胡語”,其刑法、風俗、婚姻、喪葬與華夏小異而大同。

        麴氏高昌國存在了141年,曾先后臣屬于北方游牧民族柔然、高車及突厥。公元640年為唐朝所征服,改稱西州,置安西都護府。公元866年回鶻占領西州,從此麴氏高昌國長期受回鶻統(tǒng)治,當?shù)貪h族的后裔就融合于維吾爾族了。

        甘青寧地區(qū)也有不少明代的漢族軍戶和移民融入土族、回族、撒拉族等族。據(jù)乾隆年間的《循化志》記載,今天居住在清海同仁四寨子(亦稱“保安四屯”)地區(qū)的土族先民,系明初從內地撥來的軍戶:“屯兵之初,皆自內地撥往,非番人也。故今有曰吳屯者,其先蓋江南人,余亦有河州人。歷年經(jīng)久,衣服言語,漸染夷風。其人自認為土人,而官亦目之番民矣。”據(jù)學者考證,這些軍戶調撥到當?shù)氐臅r間是明永樂四年(1406年)。一般一屯為100戶,四屯則為400戶,這些漢族人經(jīng)過300多年的演變,已經(jīng)完全融入到當?shù)赝磷逯?。至今,循化的藏族仍將以上四寨子土族稱為“漢四寨子”。青海民和官亭土族中的張姓、賈姓和秦姓,據(jù)這些姓氏的家譜記載,他們的祖先是來自山西的漢族。此外,東鄉(xiāng)族和回族也融入了許多來自四川、山西的漢族人。

        因通婚融入少數(shù)民族

        回族是因與漢族通婚而不斷發(fā)展壯大的典型民族。約在7世紀中葉,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在廣州、泉州、杭州、揚州等沿海商埠定居,時稱“蕃客”。13世紀初葉蒙古人西征,中亞信仰伊斯蘭教各國被征服后,大批商人、工匠被征用為遠征軍,后隨軍進入中國征伐南宋,部分漢族人稱他們?yōu)椤盎鼗剀姟??;刈寰褪窃谵秃突鼗剀娀A上大量與漢族通婚后形成的。除了隨蒙古軍隊在大城市落戶的中亞商人和工匠外,還有大量中亞軍人分駐各防區(qū),主要在甘肅、云南奉命屯墾,“上馬則備戰(zhàn)斗,下馬則屯聚牧養(yǎng)”。他們在元代被列入色目人中,享有較高的政治和社會地位,明代他們在政府和軍隊中還保持了較高地位。其時在甘青寧一帶,因其人口眾多,曾有“回七漢三”的說法,云南、山東、河南等地也有不少回族?;刈迨褂脻h語文,但他們堅持信奉伊斯蘭教,得以在漢族的“汪洋大海”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意識。

        為獲得政治和經(jīng)濟利益而主動融入少數(shù)民族

        民族史學家王鐘翰先生在《關于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》一文中認為,在有清一代,不僅存在滿族人“漢化”的問題,同時也存在漢族人“滿化”的問題。滿族作為統(tǒng)治中國近300年的民族,大量漢族人出于種種目的,力圖加入滿族的群體之中,仿效滿族風俗、服飾、語言,依照滿族思維方式處理問題,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。西方人類學族群理論工具論者認為,人是理性的,無時不在算計和優(yōu)化自身的利益。認同某一民族,完全是從政治或經(jīng)濟的角度考慮,把民族或族群看做是被支配或利用的工具和資源。族籍不是原生的、不可或缺的身份,它不過是人們?yōu)樽分鹄娑倥囊环N工具。它在追逐利益和優(yōu)化利益的過程中,隨著互動場合的不同而發(fā)生變換。在清代,不少漢族人主動滿化,目的是要獲得某種政治和經(jīng)濟利益。

        在元代,漢族人的社會地位低,出于政治上的考慮,主動融入統(tǒng)治民族——蒙古族的現(xiàn)象也屢見不鮮。無論是中原還是邊疆,漢族人中多有以蒙古語為名者。清人趙翼曾寫有《元漢人多作蒙古名》的文章,稱:“自有賜名之例,漢人皆以蒙古名為榮,故雖非賜名,亦多仿之。且元制本聽漢學習蒙古語,惟其通習,故漢人多以蒙古語為名,一時風會使然也。”



      來源:四川省宜賓市南溪一中  編輯:南溪一中
     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,超碰人妻在线,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91,免费国产美女一级八A
      • <input id="giacg"><del id="giacg"></del></input>
        <noscript id="giacg"></noscript>